鐵道特展──建設
鐵道特展──建設
|
戰後,因年久失修與空襲的破壞,初期著重於修復,後來才開始興築新的路線。1980年北迴線(蘇澳到花蓮)通車,1992年南迴線(枋寮到臺東)通車,終於完成環島線。1895 年,首任總督樺山資紀上任後 , 即著手規劃環島鐵路網。初期限於經費未能立即鋪設,乃先修改清政府基隆到新竹的「北部線」。
為更迅速且經濟地執行軍事及產業運輸,再向南修築「三叉線(苗栗三義)」,並由打狗往北築「南部線」。於1908年修建完成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線。此外更興建宜蘭、潮州、臺東及海岸…等線。
並陸續於1926年完成花東線,1941年完成屏東線,西部縱貫線總長約740公里。由基隆到屏東,原需一個月的交通時間,迅速縮短成一天,影響城市生活深遠。
大正11年(1922) , 總督府頒佈「臺灣私設鐵道補助大法」,在農林礦業的發展下,民間企業積極鋪設軌距在500-762 mm間的「輕便鐵道」,以人力台車連結周邊,此類輕便鐵道於大正年間遍佈大小聚落間。
中南部的糖業鐵道 ,總長度達2,600多公里。 這些產業鐵道,衝擊內陸河運,使河港口不再是運輸的主要門戶。
行駛在縱貫線的列車(《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,1931)
往角板山快速臺車(《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,1931)
下淡水溪(今高屏溪)鐵橋(《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,1931)
經過左營舊城及半屏山(《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,1931)
王田之鐵橋(《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1931)
戰後,因年久失修與空襲的破壞,初期著重於修復,後來才開始興築新的路線。1980年北迴線(蘇澳到花蓮)通車,1992年南迴線(枋寮到臺東)通車,終於完成環島線。
北迴與南迴是環島路網中最艱鉅的工程:
1. 北迴開鑿16座隧道、91座橋樑,觀音隧道更長達7,740公尺。
2. 南迴穿越險峻中央山脈,100公里的路程有1/3是隧道,中央隧道長達8,070公尺,是臺灣最長的鐵路隧道。
此外 , 致力於去瓶頸及提升車速 ,將單線改為雙線、建置中央控制系統及鐵路電氣化。台糖也因應國防需求,調整及串接地區,完成臺中車站到高雄籬子內(前鎮區)的南北平行預備線。
南迴鐵路,以R100油電機車牽引的莒光號列車(蔡侑樺攝)
R100油電機車牽引的莒光號列車,南迴鐵路多良車站(蔡侑樺攝)
北迴鐵路,自花蓮開往臺北的莒光號,1982年於南澳站外(蘇昭旭攝)
1980年2月1日北迴鐵路正式通車,於新城車站(蘇昭旭攝)
正在進行電氣化工程的山里車站與DR2700柴油列車(蔡侑樺攝)
駛入臺東站的電氣火車普悠瑪號與DR3000自強號柴油列車(蔡侑樺攝)
停靠在臺中鐵路高架化車站的普悠瑪號列車(蔡侑樺攝)
停靠在桃園高鐵站的T700形高鐵列車(蔡侑樺攝)
東臺灣汽車(火車)
(《臺灣介紹最新寫真集》1931)
現今全台鐵路網
隨著公路交通(一高於1978年全線通車)的發展與產業的變遷,臺灣鐵路運輸逐漸衰退,尤以產業鐵路最顯著,如製糖成本過高,糖業急速凋零,糖業鐵路幾全閒置,客運也於1982年停辦。從1980年代開始,捷運及高鐵的相繼興建,使臺灣鐵路的體系邁入另一階段。
舊淡水支線雖於1988年拆除 , 今卻華麗轉身成台北淡水捷運線。另一方面,鄉間小站,勾起長者回憶、年輕人的好奇,百年歷史軌跡的鐵道文化資產,鏈結了地區產業發展脈絡與生命旅程的深沈記憶,為培養人文關懷與進步注入原動力。鐵道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也逐漸浮現。
2019年,臺鐵與日本南海電鐵相互交流提攜,特別以南海電鐵特急「藍武士」的塗裝,彩繪於牽引莒光號的E200機車頭上。(蔡佩娟攝)
臺北機廠,將轉型為臺灣鐵道博物館。停放在臺北機廠的EMU100形自強號以及由日本贈送給臺灣的583系寢臺列車。(蔡佩娟攝)
觀光列車-環島之星(蔡佩娟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以臺灣特色景觀為主題的普悠瑪號彩繪觀光列車(郭美芳攝)
台東市政府鑒於舊站周邊保留完整體的文物,再整合周邊資源規劃設置「鐵道藝術村」。利用原號誌設計成標誌。(郭美芳攝)
該棟「鐵道藝術村」建築原為「機關庫」,每班返站的火車頭在此保養、維修。該棟約建於1919年,是東線鐵路三大機關車庫(花蓮、玉里、台東)碩果僅存的。(郭美芳攝)
資料來源 |
成功大學博物館2019年「鐵定成功 工程教育史III:鐵道與工程教育」展版 成功大學博物館 成功大學圖書館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成功大學畢業紀念冊 成大鐵道社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