勢Power電力泉源展──緣起與社會變遷


勢Power電力泉源展──緣起與社會變遷

 
臺灣來電132:展示緣起 
 

首任校長若槻道隆起用鍋爐(成功大學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時期)

 

臺灣來電132年

1888年劉銘傳點亮臺北城第一盞電燈,讓臺灣人民首次知覺「電」的存在,他所利用的可能是愛迪生­-霍普金森發電機(Edison Hopkinson Dynamo),發明於1885年,全世界目前僅存三台。

其中一台當今展示於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館中庭,為1933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(臺電前身)贈予本校當年稱「電氣工學科」的愛迪生發電機。 

建置臺灣工程教育史料館之使命

臺灣工程教育發展近百年,其史料的收集、整理、研究是亟需進行的工作,以工學教育發展歷史脈絡觀之,成功大學乃具最佳條件、最適合建置其史料之背景與基礎。本館遂於2015年,在多位化工系系友的贊助和校方的補助下,開始研究編撰臺灣工程教育史、逐步建置史料館,並規劃系列展詮釋工程教育史。

贊助系友:41級 陳柱華、43級 黃翰琳、45級 陳文源、47級 林知海、47級 孫春山、47級 張瑞欽、47級 陳尚文、48級 周重吉、65級 林福星。

系列展II:「電力與水力」

系列首展「臺灣工程教育簡史展」已於2016年開展。而「電力」是大多數工程和工業不可或缺的「動力」來源,本年度(2018年)乃擇定「電力與水力」為展示主題。 

1956年液壓實驗室測試模型(土木系教學實驗

1959年電機學生實習工廠1959年綜合報告普渡大學照片

1959交流電實驗室實驗1959年綜合報告普渡大學照片

1959電流實驗室1959年綜合報告普渡大學照片

1975年電機工程學系活動64級成大畢紀

1987年電機工程學系活動67級成大畢紀

1959年蒸氣鍋倫與動力計1959年綜合報告普渡大學照片

1959直流電機械實驗室1959年綜合報告普渡大學照片

典藏並展示於成大電機工程館的愛迪生發電機

 
社會變遷與用電需求 
 

傳產時代:水力電廠的興建

新建之攔河壩(引自臺電44年度業務報告)

臺灣經濟的發展肇始於農業的改革與生產的多樣化;1930年代之後,濁水溪的利用從農業跨到工業,以該水系為動能建置系列的水力發電系統,至1953年之前,曾佔全臺總發電量的55%,奠定臺灣工業發展的基礎。電力的發展促使農村生活獲得實質改善,並促進工業的發展。 

德基水庫(臺電授權)

天輪發電總廠外景(引自臺電45年度業務報告)

 

工業時代:積極闢建火力電廠

澎湖火力發電所(引自臺電45年度業務報告

電力為工業之母,必須充分、穩定的供應。臺灣由農業進入工商業社會的過程中,石化工業對經濟貢獻極大,而大型發電設備建設耗時長久,建置常常超過十年,遠超過一般工業建置年限,為免於電力短缺造成產業發展瓶頸,須長期規劃與建設。

自1953年起,為配合一連串的四年經建計劃,彌補水力開發的緩不濟急,臺電積極開發火力電源,至1971年後,先後於南北闢建多座火力電廠,包括南部、深澳、林口、大林、協和、通宵及澎湖等,因為須利用海水為冷卻系統,擇址因此受限。 

1970年代中期,遭遇兩次能源危機帶來經濟衝擊,而積極推動能源多元化政策,改採進口煤為鍋爐主要原料。後因環保標準,新廠擇址不易,而將機組大型化至少八部。於1978年及1981年分別擇定興達及蘇澳大坑罟為南北火力電廠。

北部火力發電所擴充工程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)

松山火力擴充工程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

南部火力發電所擴充工程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)

1945-1953年發電度數的成長與水火發電配比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書)

1945-1953年總發電量 用於電燈與電力成長及配比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書)

1944-1953年用電需求倍數成長(引自臺電43年度業務報告書)

大潭火力發電廠-採用複循環機組發電(郭美芳攝)

北火除役機組展示於南部電廠(方宥蓁攝)

 

科技與核能電廠

第三核能發電廠(陳振宏攝)

1970年代起,發展重化工業使用電量大增;1980年代以後,臺灣社會漸由大家庭轉為小家庭,快速都市化,家戶數快速增加,住宅用電也急遽成長。因此,不得不尋求更好的解決之道。利用鈾發出高電力的核能發電廠,不排放大量汙染物質到大氣中,是現代科技一大見證。 

第三核能發電廠(陳振宏攝)

 

AI年代:能源多元化政策

位於路竹行政院原委會核能研究所高聚光太陽能發電廠(HCPV)(陳振宏攝)

產業革命之後工業快速成長,消耗大量資源、排放汙染物,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成為1980年代後全球關注的議題,加上化石能源的耗竭性與有限性,西方工業先進國家特別關注經濟發展(economic development)、能源節約(energy conservation)與環保(environmental protection)三者間的平衡(即3E議題)。

聯合國在1983年12月決議,成立「世界環境暨發展委員會」,於1987年提出「我們共同的未來」(俗稱布倫特蘭報告書),強調「永續發展」,真諦為經濟發展必須以「社會公平與福祉」及「環境正義」為基礎。此後,各國莫不積極節約能源、提升能源效率與發電效率,推展汽電共生(廢熱回收);並以低含碳的天然氣與無碳的風能、太陽能、生質能、地熱、海洋等再生能源,取代高含碳量的煤與石油,推動能源多元化政策。

至今工業佔臺灣目前用電半數以上,其中以電子、石化、鋼鐵這三種用電最甚,光三大產業就已佔全國整體用電量的三成,其中最耗電的有半導體、IC封裝與光電廠。

太陽光能版(陳振宏攝)

王功漁港附近風機(潘俊榮攝)

高美濕地風機(潘俊榮攝)

 

資料來源
成功大學博物館2018年「台灣工程教育史系列展II——電力泉源展」展版
成功大學博物館
成功大學機械系
成功大學畢業紀念冊
成功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
台灣大學圖書館
台灣歷史博物館
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
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學院GIS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