勢Power電力泉源展──電力文化產業:電力設施轉型古蹟與博物館


勢Power電力泉源展──電力文化產業:電力設施轉型古蹟與博物館

 
2003 竹仔門電廠(國定古蹟) 
 

竹仔門發電所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
竹仔門電廠於1910年6月正式啟用,發電機組採用第一代川流式水力設備,水源引自於荖濃溪,以水力帶動發電機組。發電後水流引入獅子頭水圳,灌溉美濃平原的農地,生產電力供應臺南、打狗和阿猴等南部重要城市,特別支援打狗築港工程和竹寮取水站的電力需求,奠定南灣現代化的重要基礎。
   
該電廠造型優美,自德國引進AGE公司製造發電機組,水輪機為瑞士公司製造,為灣第一代電廠。於1992年由內政部列為臺灣第一座「產業古蹟」,並於2003年指定為國定古蹟。

土龍灣發電所-竹仔門發電所間送電線路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竹仔門發電所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2004 林內濁水發電所(縣市定古蹟) 
 

濁水發電所上水路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
濁水發電所,係日治時期因應嘉南水利會籌建烏山頭水庫所需電力而建,該工程於1921年開工1923年竣工發電。原機組設計雖為工程暫設機組,但水庫完工後仍繼續運轉,由於電力需求殷切,持續運轉至今。
 
嘉南平原無適當地點興建水力電廠,決定利用水源充沛的濁水溪,發電用水來自濁水溪與清水溪,利用15公尺的地形落差,形成川流式水力發電,為雲嘉南唯一平地型川流發電廠,也是全少數位於田野間發電廠之一。該發電所,機組係日商製作,因具歷史、文化、藝術價值,以及稀少性與不易再現等之價值,於2004年由雲林縣府公告為縣定古蹟。

濁水發電所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2004 北部火力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北部火力發電所擴充工程(臺電44年度業務報告)

 

北部火力發電廠始建於1937年,1939年落成,為日治時期第一個填海造陸興建的火力發電廠,於1983年除役。

六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廠房並無太多裝飾,整體場域卻承載豐富的歷史意義:1. 當時亞洲最大、設備最大、設備最新之火力發電所;2. 首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;3. 首座高溫高壓之火力發電組;4. 臺灣從農業飛越成工業之關鍵推手; 5. 戰後首件火力電廠擴建工程;6. 電培育高級人才搖籃;7. 首件由火力發電廠再利用為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建築物。

北部火力發電廠(光復初期)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北部火力發電所擴充工程(臺電44年度業務報告)

 
2005 東興水力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東興水力發電廠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
原名大南電廠,位於利嘉溪支流大南溪下游,於1941年建造,利用大南溪水力發電,於1945年3月完工發電。是東部地區最早興建、規模最小的水力發電廠。戰後臺電接管,修復損壞部分,於1950年擴建、1958年再增一組
發電機。1969年中秋,大火襲擊,同年大南村改為東興村後,電廠名隨村名改為「東興」。
 
該電廠為東唯一尚存的日治時期水力發電廠,是目前尚商轉中的最小水力發電廠,也是臺灣少數仍使用豎軸單輪單流渦流型水車發電廠。其存在可作為無污染電力之樣本,已轉型為觀光電廠,民眾可申請入場參觀,於2005年由臺東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。

東興水力發電廠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2006 龜山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臺北第一發電所(龜山發電所)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
龜山發電廠始建於1903年,1905年竣工,是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,為臺灣近代化生活方式,進入電力時代的現代化里程碑,深具歷史意義。
 
其山牆浮雕正倒三角形之「台」字標誌,及象徵閃電之電光紋路,以及現存之電廠房、吸彎管、攔水壩、取水口等重要電廠設施空間元素,可為北部早期發電產業之重要工業遺址。於2006年由北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。

臺灣電力株式會社-龜山發電所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2010 粗坑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粗坑發電廠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
粗坑發電廠籌建於1907年,當時電力主供應基隆市電燈、基隆築港、瑞芳金瓜石牡丹坑、臺北市水道及臺北市電燈。
 
粗坑發電廠、桂山發電廠、烏來發電廠是繼龜山發電廠之後,利用新店溪上游發展的一連串水力發電之現代化重要基礎工程。該發電廠為臺灣現役最老水力發電廠,內部三部發電機組中,德國AGE渦輪機組仍保留在現場。紅磚造建築,開窗上方以白色連續圓弧帶狀拱券裝飾,大跨距鋼骨桁架,屋頂脊處設外凸氣窗,構造仍完整保存日治時期初建風貌。於2010年由新北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。

粗坑發電廠(臺北第二發電所)水路取水口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粗坑發電廠(臺北第二發電所)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2011 烏來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烏來發電廠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
1942年日本政府開始興建烏來發電廠,與粗坑同樣利用新店溪上游水力,因採購的機組在船運途中遭美軍擊沈而停止工程。
 
直至戰後臺電接管,接續完成發電工程,是戰後臺電自力建設完成的第一座電場。其造型為臺電制式規格,外觀如行駛於大洋中的一艘軍艦。
 
從整體系列電廠考量,與粗坑發電廠、桂山發電於2011年由北市府公告併列為「歷史建築」。

烏來發電廠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烏來發電廠工作情景(臺大圖書館授權)

 
2011 桂山發電廠(歷史建築) 
 

桂山發電廠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
桂山發電廠又名新龜山發電所,於1939年興建,1941年2月竣工發電,正式取代龜山發電任務。其利用南勢溪的水流發電,壩體相當高大,堪稱人類工程偉大作品。於1975年,臺電為精簡組織,將小粗坑、烏來電廠改以自動化,由新龜山電廠遙控管理。
 
該廠建築外觀壁飾近年曾更換,然室內構造及門窗仍完整保留日式風貌,包括磨石子扶手、木製窗臺與鐵製金屬扣件。發電機亦為日治昭和年間機器,現行運作完善。於2011年由北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。

1941年新龜山發電廠竣工(臺灣電力公司授權)

 

資料來源
成功大學博物館2018年「台灣工程教育史系列展II——電力泉源展」展版
成功大學博物館
成功大學機械系
成功大學畢業紀念冊
成功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
台灣大學圖書館
台灣歷史博物館
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
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學院GIS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