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教育簡史展──日本時代


工程教育簡史展──日本時代

 
工業教育之肇始 
 

冬季制服的大衣(往日本畢業旅行時的穿著)

 

日本時代為訓練現代化的技術勞工,1911年開啟職工訓練,總督府始設「工業講習所」,今臺北科技大學前身。一戰期間歐陸戰亂,軍事與物資轉移亞洲生產,日本受益,民生經濟獲利提升,店定南進利基,於大正時期以臺灣為基地,以武力獲取東南亞天然資源,做為日本帝國「南方生命線」。1927年於臺南籌設高等工業學校,即成功大學前身。

1936年,啟用軍人背景小林躋造為總督,他提出「皇民化、工業化、南進基地化」之口號,臺灣成為南進重要基地。1937年更積極準備南進,以確保能源安全,喊出「大東亞共榮圈」口號,將東亞納入其勢力範圍。1938-1944年間於全臺陸續成立工業學校,如臺中、花蓮、臺南、高雄、嘉義、彰化、新竹等。1943年於臺北帝國大學(即今臺灣大學)成立南方研究中心及工學部,以服務軍事需要及工業化量產。

 
 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 
 

設校背景

1911年總督府擬設「工業學校」預算被削減,而改為「講習所」,僅設2-3科,該所予以設之糖業、農業講習所不同,跳脫農業而為工業,以職工訓練為主。

1912年工業講習所設立時,全日本有103所修業半年的「徒弟學校」,僅36所同此修業3年的工業學校,引起日人注目,為當時採取隔離政策,日人無法入學而感到遺憾,故於1918年,另設「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」供日人就讀。

校名

1917年「講習所」調整為與日本近似的「工業學校」之名,與農業、商業共同規範在實業教育之下;並應時代所需稱設應用化學科。

講習所生徒來源

首次招生設臺北、臺中、臺南(含屏東、高雄、臺南、嘉義、澎湖)等3試場,招收60名,報名踴躍有351人。揭榜時有兩位臺南地區學生。

「工場」與「學理」本位之分

1917年「講習所」調整為與日本近似的「工業學校」之名,與農業、商業共同規範在實業教育之下;並應時代所需稱設應用化學科。

學期制與課程

初設時分三學期,1913年改為兩學期。1917年前設兩大科下再設小分科,所學內容多對應技術人員名稱。1919年更名為「公立臺北工業學校」重新增設與合併,計有機械、電氣、應用化學、土木建築、家具、金屬細工等六科。

就學與就業

1915年首屆畢業生51人中有39人至官方機構任職,達到替公私部門提供工業需求人才的目的。

 

1913年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設立公文

1913年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設立公文

臺北州立工業學校校門

 
 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 
 

校地與學制

1911年日本發生金融恐慌,決定廢止臺南高等商業學校轉移經費、設施與校地給高等工業學校。供中學或工業學校畢業後就讀。

設校背景

1931年4月舉辦第一屆入學的「臺南高等工業學校」,設有機械、電氣兩工學及應用化學等三科,是慎重評估產業需求及工業化未來而設置。當時設校重任委託曾創設滿州工業學校的金景彥,他曾派遣科長赴歐美調查研究,努力接軌國際。

師資

創校之初,日本帝國境內僅本校新創,師資選擇空間較廣而以帝大系統為主,如1933年包括校長在內的26名師資,帝大系統出身者佔15名。

擴充與改名

1934年日月潭發電所竣工,高耗電工業興起;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,接著受二佔影響,為因應國防工業及配合包括肥料、鹼業、鋁業等實業界之需要,於1940年增設電氣化學科。於1944年改稱「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」,並增設「土木」與「建築」兩工程科。

課程與名稱

以機械系為例,1-2年級實習與實驗時數為每週6小時,3年級則降為4與3,然而設計與製圖1-2年約為5-8小時,3年級則升為11與20小時,此課程名稱有「設計」一詞與臺北工業學校不同,充分表現高等工業教育要求學生具備設計能力,非僅製圖能力。

 

1911年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第一屆入學宣誓典禮   若櫬校長站立於台上,右側為教師,學生的後方為家長

電氣科學實驗室

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門口

 
 臺北帝國大學 
 

臺北帝國大學

1928年日成立的「臺北帝國大學」也依據日本「大學令」而設,然以「工業日本,農業臺灣」之殖民地考量,未設工學部。當時伊澤總督力主該校應以發展臺灣文化中心為創設目標,而設法學部、人文部與理農學部。

設立工學部背景

1937年日本更積極準備南進,以確保能源安全,喊出「大東亞共榮圈」口號,將東亞納入其勢力範圍。於1943年在戰局最緊張時除了在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南方研究中心外,仍勉力設立「工學部」,以服務軍事需要及工業化量產。該部設置土木、機械、電氣等工學及應用化學共4科,各設6講座及7共通講座。

校舍

由於戰爭,工學部機械具準備不如預期,開學後於臨時校舍,即前農林專門部二幢木造校舍開始授業。

師資

時局緊迫,延聘教授困難,乃懇託東京帝大工學部努力物色,因此,師資大多來自東京帝大理學部與工學部,部分則以總督府電氣相關技術官轉任。

設備與器材

工學部器材因戰爭尚未運抵臺灣即遭炸毀,學生在戰爭結束前的短暫兩年,曾到臺北工業學校借用相關專業教室實習。

學生來源

首屆入學計52人,一半預科直升,一半招考入學,三年可取得學位。當時臺人受限於報考資格,第一屆僅機械、應化各一位臺人。第二屆57人也僅4臺人。

 

臺大化工系木樓照片

臺北帝國大學學生

臺北帝國大學校門

穿制服的臺北帝國大學預科生(1943)

 

資料來源
成功大學博物館2016年「台灣工程教育簡史」展版
成功大學博物館
成功大學機械系
成功大學畢業紀念冊
台灣大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