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教育簡史展──計畫緣起


工程教育簡史展──計畫緣起

 
計畫緣起 
 


工程教育在臺灣發展近百年,培育的人才對國家工程建設及經濟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。成功大學自1931年起即為臺灣培養工程師的重要學校,工程領域之系所數量冠全臺、校友在各工程部門與產業舉足輕重、影響力深遠,對國家工程建設及經濟發展貢獻良多。

因此,在他校配合下,由本校規畫進行蒐集、研究工程教育史,並展示其成果,以提供歷史深度與文化內涵的反思與洞察,並推廣以發揚其精神。

 
發起人 
 
校內
馬哲儒    黃定加    翁政義    黃煌煇    翁鴻山    吳文騰
 
校友
陳柱華    黃漢琳    陳文源    孫春山    林知海    張瑞欽    陳尚文    周重吉
   
總論 源遠流長.任重道遠 
 


臺灣總督府於1912年成立工業講習所,六年後升格為臺北工業學校。復於1931年創設臺南高等工業學校;1938年起,陸續稱設七所州立工業學校;1943年又在臺北帝國大學增設工學部。

戰後,政府在各縣市廣設職業學校。韓戰爆發後,美援對工程教育裨益甚大。1953-1960年實施二期經建計劃,因應人才需求,政府以增班方式增加人才培育,並同意設置私立大學院校。1963年開放私人創辦專科學校。1974年設立國立工業技術學院;其後開放私人興辦技術學院;1990年代又放寬改制為科技大學。

1970年代政府為配合重大政策,因應國防自主,在公立大學設立環工、水利、造船、航太等系所。1980年代新科技興起,改變了工程學系的教學與研究,部分系所因應調整名稱。過去一世紀中,政府銳意發展工業及工程教育,此歷程中,台灣由農業蛻變為工業社會,進而成為高科技國家。

目前高級職校設有工業學科的學校數逾百所,和工程領域相關的大學院校也達百所。培育的工業和工程人才,對臺灣的重要建設和經濟發展貢獻重大。

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天平室(1945以前)

臺北工業學校機械科在學校工廠的實習(1945以前)

臺灣大學土木系土壤力學實驗(1960)


資料來源
成功大學博物館2016年「台灣工程教育簡史」展版
成功大學博物館
成功大學機械系
成功大學畢業紀念冊
台灣大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