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院寫作營


1950-1960年代 美援及產業結構改變(出口擴張)

日本統治時期臺灣就業環境存在差別待遇,少數臺籍畢業生選擇創業克服就業困難,這種模式也在結束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延續下來。二戰過後,國民政府接收台灣,日治時期的大型公司改組成為國營企業的近代大規模工廠,也是畢業生最主要的出路。
 
1949年國民政府撤遷來臺,美國適時援助穩定臺灣社會人心,也影響臺灣走向自由經濟之路。原先進入國營事業員工,察覺大環境變化因而投入創業,像是1943年自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工學科畢業的馬學坤,畢業後進入新竹天然瓦斯研究所服務,戰後該所改組成為國營事業,是個穩定的工作,但他仍在1951年選擇辭職創辦臺灣原料行股份有限公司,經營石油化學品之代理及行銷業務;另外,機械科的林長城畢業後輾轉進入國營事業臺灣工礦公司,從助理工程師做起一路當到廠長,累積經營工廠的寶貴經驗,爾後受到同樣來自成大的孫炳輝向從事電機進口的林和引引薦,參與創辦東元電機,出任廠長負責經營管理,為今日東元電機發展之起點。
 
1960年代臺灣改以經濟政策獎勵外商投資,來臺外資以美國、日本為主,這些中大型的外資公司,也為臺灣帶來當時最新技術與管理方式,與臺灣工業化的關係頗深,像是美國投資的亞洲航空公司(Air Asia),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位於臺南的亞航,從事維修飛機的工作,之後他又到美商精密電子公司擔任經理,從中習得重視產品品質、可靠度的概念,以及企業管理的能力,為其後來創業奠定基礎。
 
除了創業,也有校友以自身技術加上管理才能進入民營公司服務,像是進入臺灣塑膠公司的李志村、奇美實業的楊再禮等,另外前往滿洲國謀職戰後返臺任職臺灣電力公司的傅慶騰,退休後則到臺灣與日本三菱電機技術合作的公司
——中國菱電擔任董事長,繼續貢獻所長。
 
1950年代臺灣採取自由經濟政策,帶動戰後第二波創業潮,校友在國營事業累積的經營管理能力,為他們後來創業蓄積豐富的養分,或是進入民營公司貢獻所學的校友,則是成為轉動臺灣工業化巨輪的舵手。



資料來源:

《成功的基礎成大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時期》
《頭冷胸寬腳敏成大早期畢業生與臺灣工業化》
 國立成功大學
校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