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院寫作營


1970-1980年代 工業深化與本土化運動

1960年代臺灣工業生產值超越農業,轉型為工業化社會,乃是以輕工業產品之出口為主。工業化國家一般是以重工業與化學工業為標竿,臺灣電子、化學、機械等重化工業占比直到1978年方才過半。1973年臺灣實施十大建設,政府投資擴充交通、電力等公共建設,並建立一貫作業的大鋼鐵廠、造船廠及發展石化工業、銅鋁等原料工業,加強重化工業的發展;197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,政府調整政策,宣布積極發展電子、汽車、機械、電機及資訊等高附加價值高且能源密度低的策略性工業,1980年代電子電機等策略性工業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產業。
 
1970年代臺灣出口電子產品延續60年代的收音機、黑白電機等擴大發展,錄音機、彩色電視與電子計算機成為主力產品。台達電子是電機系校友鄭崇華於1971年創辦,生產電視機零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電視線圈和中週變壓器(IFT),主要內銷供應給大同、聲寶公司等。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,台達開始走向外銷,爭取到RCA、增你智等客戶,其在電視機零組件設計、生產累積的自主技術與品牌,奠定台達從消費性電子市場跨入個人電腦市場的基礎。
 
1973年政府實施十大建設,同時扶持、主導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,1976年工研院與RAC簽訂技術移轉合約,由政府投入350萬美元展開了設計與製造技術的合作計畫,並且招募人才赴美培訓,共有19位成員,平均年齡不到30歲,他們赴美受訓認真學習、交換經驗,日後回台貢獻所知所學,如今都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人物,像是電機系校友曾繁城就是當初赴美的19人團隊之一。
 
1970至1980年代,臺灣由輕工業轉型重工業,期間兩度遭遇石油危機,政府施行十大建設,投資鋼鐵、造船產業,並且扶持半導體產業,成大校友積極投入產業發展,成為日後臺灣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人物。

資料來源:
實在的力量:鄭崇華與台達電的經營智慧》
《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
臺灣工業史
《成功的基礎成大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時期》
《頭冷胸寬腳敏成大早期畢業生與臺灣工業化》
 國立成功大學
校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