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院寫作營


1950-1960年代 美援及產業結構改變(出口擴張)

1950年爆發韓戰,牽動國際局勢變化,促使美國加強對臺灣的援助工作,內容包括教育援助計畫,該援助計畫自1953年起至1964年(1963年會計年度)為止。1950年代及1960年代,可說是美援年代。在美援的背景下,成功大學(當時校名為臺灣省立工學院)曾與美國普渡大學(Purdue University)於1952年簽訂合作計畫,即所謂的美援普渡計畫,前後長達8年。

二次世界大戰後,世界進入冷戰局面。面對蘇聯為首的共產世界擴張,美國杜魯門(H. S. Truman)總統意識到必須採取對應措施。1947年3月,杜魯門向國會要求授權提供希臘與土耳其四億美金的援助,是美國以經濟和軍事援助手段防堵共產勢力擴張之開端,被稱為「杜魯門主義(Truman Doctrine)」。

美國對中華民國的援助自1937年的中日戰爭時已開始。戰後,中國爆發內戰,1947年10月10日,美國國務卿馬歇爾(G. C. Marshall)向國會提出向中國進行經濟援助計畫,於1948年4月獲得國會認可。該援助計畫被框列在1948年援外法案(The 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48)的第四章,總經費達4億6千餘美元,包含3億3千餘美元的經濟援助與戰後重建經費,以及其他供政府運用之經費。同年(1948年)7月3日,美中兩國簽訂「中美經濟合作協定(Economic Aid Agreement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)」,由該協定標定經濟援助目的,包含穩定經濟、促進農工生產等。然而,這個援助計畫很快即需予以調整。

由於1948年年底,共軍已進逼長江,使得美國必須重新考慮中國援助政策。一方面,著眼臺灣的戰略地位,位於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心,美國曾考慮以臺灣作為海軍基地,但因擔心大規模的逃難潮來到臺灣尋求美軍庇護,以及種種理由,最後並未成案。同年(1948年)12月,政府已開始請求將美援物資轉移到臺灣,並於1949年播遷來臺。

為發展與新中國的關係,美國對於臺灣的援助原本相對消極,1950年6月爆發韓戰,基於維護美國利益及防堵共產主義擴張之考量,促使美國加強援助臺灣。包括6月27日,杜魯門總統宣佈已命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,避免臺灣遭受任何攻擊。其後,美國國會在1951年10月10日通過〈共同安全法〉(Mutual Security Act)
,賦予行政部門可向友美的國家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,包含臺灣在內。自此開啟至1965年止的美援計畫,臺灣平均每年自美國獲得約1億美金的援助經費,中(臺)美雙方並在1954年簽署共同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(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)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