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院寫作營


1950-1960年代 學校改制、校區擴張

美國援助臺灣時期,為了控管援助經費運用是否符合美國意志,美國採取無固定預算的補助方式,使中華民國政府願意配合。當中的教育援助計畫自1953年起實施,可細分為工業教育、農業教育、僑生教育、科學教育等細部計畫。包括成功大學(當時為臺灣省立工學院)、國立臺灣大學(以下簡稱臺大)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(當時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,以下簡稱臺師大)等高等教育機構都曾受惠美國援助,各項合作計畫,均曾考慮各校既有特色。其中成大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所執行的改善工程教育計畫,被認為是最具規模與成效者。臺大曾與美國加州大學(1954-1957)及密西根大學(1960-1964)進行交流合作,主要從事農學方面之發展;後期與密西根大學的合作,亦包含中興大學在內。臺師大則與賓州大學(1953-)簽訂合作計畫,重點為發展工業教育,培養中等學校之工藝與工職師資。

整個與普渡大學交流期間,成大除獲得大量經費挹注與軟硬體投資之外,人員交流是成大、普渡計畫的特色之一。合作期間普渡大學派駐臺灣的顧問教授前後共有16名,由成大前往普渡大學的訪問學者則有29名。一般認為,與普渡大學合作期間獲益最大者為本校化學工程學系,由普渡大學引入單元操作與單元程序實驗室,使學生有機會接受規模相對較大的化學反應實驗,為爾後臺灣石化工業發展奠定基礎。

校務上在這段期間的最大變革,就是在1956年由臺灣省立工學院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。因應升格改制,本校新成立管理學院前身「商學院」,以及文學院與理學院的前身「文理學院」,在1960年以前,共成立工商管理學系(1955)、交通管理學系(1955)、會計統計學系(1955)、物理系(1956)、數學系(1956)、中文系(1956)、外文系(1957)、化學系(1959)等8個科系,以發展管理科學、基礎科學研究與文學教育。1960年代後期再成立地球科學系(1968)與歷史學系(1969),使文理學院分別成為今日的文學院與理學院。

1950年本校與經濟部水利試驗處合作成立臺南水工試驗室,成為今成大水工試驗所的前身。因為水工試驗室的成立,進而在1955年催生水利工程學系,不僅為臺灣培養水利方面之專業人才,水工試驗室(所)也為臺灣的各項河海工程帶來貢獻,舉凡河川堤防設計、臺中港工程等等。日治時期成立的電氣化學科則在美國顧問的建議下於1953年改制成為礦冶工程學系,即今日資源系與材料系之前身,為臺灣培養礦脈探勘、冶金鍛造方面之專業人才。

伴隨工程研究中心於1965年成立,藉以統合校內各科系之研發資源,本校亦於1965年成立工程科學系,為此段時期中工學院下最後成立之科系。